【杜哥說統計】普通人家庭增加工資性收入的途徑和方法都有哪些?
#頭條創作挑戰賽#
在前期“杜哥說統計”中,給大家介紹了“掙錢能力”和“賺錢能力”的區別。從發布的統計數據也可以看到,大多數普通家庭,還是依靠自己的“掙錢”能力爭取著家庭收入,而“工資性收入”依然是普通家庭獲取收入的主要來源。
今天接著從統計的角度,分析普通人增加工資性收入的途徑和方法:
在統計指標中,工資性收入:指就業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的全部勞動報酬和各種福利,包括受雇于單位或個人、從事各種自由職業、兼職和零星勞動得到的全部勞動報酬和福利。
具體來看有:
1.按月發放的工資(含獎金、津貼等);
2.補發工資(這也好理解);
3.不按月發放的工資(含獎金、津貼、過節費等,包括現金和實物福利);
4.辭退金(指因裁員得到的一次性辭退金);
5.自由職業勞動所得(指個人從事自由職業如寫作、翻譯、設計、兼職或零星勞動等得到的稿費、翻譯費、設計費、講課費、咨詢費、勞務費等各種勞動報酬);
6.安家費(指因工作調動發放的安家費);
7.股票期權(指股份制企業派發或獎勵給員工的股票和期權);
8.單位或雇主實物福利報銷所得(指單位或雇主免費或低價提供給員工的各種實物產品和服務折價,如過節等免費或低價提供的米、面、油、奶、洗護用品、日用品等實物產品,還包括免費或低價提供的工作餐、交通補貼費、以及單位報銷或繳納的水電、取暖、物業費等,由個人先行付款,后由單位或者雇主給予報銷的款額也是實物福利);
9.其他勞動所得(指除以上所列以外的其他勞動所得,如根據囯家有關規定頒發的創造發明獎、自然科學獎、科學技術進步獎以及支付給運動員、教練員的獎金等等)。
在看到“工資性收入”的統計范圍后,很多人的想法也許是:“能到工資高福利好的單位上班,工資性收入自然就高了”。
這樣想沒錯,但實際情況是“工資高福利好”的單位本來就不多,而這類單位的進入門檻也是很難的,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,還是要腳踏實地按自己的實際能力掙工資。
分析來看,普通人增加工資性收入的途徑和方法有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的機會:
先看數量方面:增加就業是增加工資性收入的最快方式。這也是近年來國家強調用“保就業、穩就業”保障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做法。
比如在調查中,一戶居民家庭三口人,去年兩人掙工資每月共計9000元,家庭的人均工資性收入為3000元;今年因為疫情過去,家里的畢業生孩子找了個3000元的工作,這樣全家的月工資性收入總計是12000元,人均達到了4000元,人均工資性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33.33%。
又有人會說,家里沒有新增就業人員,怎么增加工資性收入?那就只有增加掙工資的渠道或來源了。從工資性收入的組成可以看到,如果有能力進行兼職掙收入,也可以增加工資性收入。如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寫作、翻譯、設計等掙收入,也算是創收了。當然這種方法還是數量增加法,就是增加了勞動時間。
再看質量方面:就是通過提高個人掙錢能力的方法,讓自己的勞動力價值提升,使自己具備獲得更高工資收入的條件。這就是不斷學習提高能力,這里要注意,“能力”不等于“學歷”,學歷高不見得能力也高。比如近期看到社區發出的很多單位的招聘啟示,有感覺就是各單位放低了對學歷的要求,如之前基本“大學以上學歷”的崗位,現在“大專以上”就可以,而且還有一些“高中以上”甚至“初中以上”的崗位也招人。有些技術崗位沒有學歷限制,只要工作能力,如“專業電工”開到了7000元每月的工資,這就是對技術能力的認可。
所以說,對普通人來說,如何提高自己的掙錢能力,是增加工資收入的關鍵,具備了這種能力,那些“工資高福利好”的單位,普通人也有機會進入吧(比如他們就需要一個有這種能力的人呢)。
好了,先說到這里,下次咱再來說說提高“經營凈收入”的問題吧。歡迎大家交流討論。
聲明: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,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,均為采集網絡資源。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,可聯系本站刪除。